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15 10:05
数智赋能添翼 储能“转型”跑出加速度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观察
见习记者 衣韵潼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赵坤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持续深化,数智化浪潮与储能技术正成为重构能源体系的双重引擎。
当智能算法突破储能效率天花板,虚拟电厂重构电力供需逻辑,储能行业正不断以“数字神经”打通传统能源的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为零碳未来注入强大动力。
数智融合击碎“不可能三角”
2024年,中国储能产业加速跑。
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披露,截至去年底,我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吉瓦,占全球市场的47.3%,累计能量装机规模首次“破百”,达到184.2吉瓦时,迎来跨越式发展。其中,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43.7吉瓦,同比增长126.5%,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过半。
驱动这一变化发生的关键因素,除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外,数智化赋能下,效率、安全、经济性“不可能三角”的打破,让储能的产业价值得到重新定义。
“首先,数智化技术可在研发段通过高通量计算和大模型方法,加速预测新的材料和器件,加快技术革命;在生产段通过实时监测和生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提高产品的良率、生产效率和可追溯性;在运维段,通过智能预测与调度、数字孪生仿真技术实现储能策略的动态优化,快速找出最优效率点,实现不同储能装备与不同场景的最佳配置;此外,借助一系列智能防护体系的构建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和状态的管理模式,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也得到显著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对降碳的价值也可以精准跟踪和计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在储能产业的发展中,“安全”和“盈利”是从业者面临的突出挑战。如何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推动储能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枢转型,显然,数智化变革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在安全性方面,当前,数智化技术将构建储能的智能体,通过智能传感系统和实时运维数据,结合项目电池数据训练模型,在线预测剩余寿命,实现电芯级、系统级、电站多层级健康诊断;融合热-电-力多源传感器数据,构建数字孪生体,实现多物理场耦合预警;并通过毫秒级故障隔离、动态安全阈值调整等自适应安全响应机制,结合动态可重构策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经济性方面,通过智能化储能策略,显著延长储能设备的日历和工况寿命,增加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工况下的能量转换效率,从而显著延长储能装备的服役寿命,平准化储能成本可借助数智技术实现18%-25%的降幅;通过多目标优化调度,优化峰谷套利、容量电价、辅助服务等动态调度策略模型,应用深度资产评估模型,也可帮助系统实现多重收益,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数智化技术在源网荷储及储能全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重构了储能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价值,通过全数据链贯通和AI决策优化,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将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进化’的质变,进而推动能源产业整体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湛伟表示。
数智储能重塑传统能源生态
随着新型储能项目进入“吉瓦时时代”,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智慧电网等规模化发展,这场以数智化为底色的能源革命,也正在改写传统能源的“发-输-用”链条。
“分布式储能是能源系统的‘细胞级’改造,虚拟电厂是算力驱动的‘神经中枢’,智能电网是数字孪生赋能的‘循环系统’,这些特质共同决定,未来十年,传统能源体系的重构绝不是简单改良,而是一场系统性革命。”李泓指出。
李泓强调,“储能重塑能源格局”的本质是通过储能本体和系统的技术革命,重构能源系统的时空维度,而数智赋能正在加速这一进程,推动储能从辅助服务工具升级为能源系统的核心调节器官。这种重塑不仅改变能源的生产消费方式,更在底层逻辑上催生新的经济范式。
当前,AI优化的储能系统可将甘肃午间光伏弃电(0.15元/千瓦时)转换为浙江晚高峰供电(0.8元/千瓦时),时间套利空间扩大5倍以上,实现“时间平移”;与此同时,数字孪生支持的共享储能平台也使分布式储能资源利用率由40%提升至85%,实现“空间重组”。
在时空的解构与重构之下,数智储能不仅完成了从“备用电源”到“系统调节器”的角色转换,还以“光储充检”智能微网颠覆传统的“发-输-配”用电模式,以及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的模式实现系统架构范式转移,必将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能源资产形态,实现产业生态重构。
据了解,近年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携手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投资成立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共建“电池银行”,融合车联网数据优化储能调度;此外,伴随数智储能加速发展,新型职业“储能算法工程师”应运而生,需求激增。
“大数据、AI技术正推动储能产业从‘硬件堆砌’转向‘智能进化’,重构能源研发、生产、传输、消费的全链条生态。未来,这一变革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依赖政策协同、市场机制创新与跨行业融合。”连湛伟表示。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总经理唐莹同样认为:“AI不是魔法,更需要扎实的工程师,进行‘数据清洗’‘模型蒸馏’,只有软硬件相结合,才能加快全产业智慧化。”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全社会的伟大智能化革命,相信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不仅能提升储能技术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加速技术革命,还能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李泓称。
责任编辑:沈馨蕊